Pioneer Fund合夥人David P. :美國創投及YC經驗告訴你「Pitch不是解釋你在做什麼」
- L L
- 9月1日
- 讀畢需時 3 分鐘
創業總是忙得焦頭爛額,有無數環節需要去注意打拼,新創輔導課程也天花亂墜。
但說到底,最重要的還是你的「Pitch」能否讓投資人願意拋下手機、記住你,甚至想進一步交流。尤其在試著打入陌生的國際市場時,這聽起來......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?
今年,我們落地紐約後,籌辦了一場由美國創投專家 Dr. David P. 主講的實務課程,並非單純針對「簡報技巧講什麼」的訓練,而是「從美國全球化市場的角度,改變臺灣新創們看待募資及Pitch的心態」。
Dr. David P. 為Y Combinator(YC)校友,在美成立法律科技公司,專攻大型集體訴訟(Mass Litigation),同時為美國創投基金Pioneer Fund合夥人,基金管理規模達 $150–200M,年投資量高達 300 件。

Pitch 不是說明,而是邀請
Pitch的時長很短,且投資人要見的新創又不知凡幾。
David 特別提醒臺灣新創們最容易落入誤區的地方:
Pitch 並不是在「解釋你在做什麼」,而是「邀請對方更深入了解你」。
換句話說,目標不是「在短時間內說出越完整的資訊」,而是「讓對方想知道更多」,進而和你約下一次見面。
很多團隊都會急著塞進所有資訊,說你的產品優勢、說你的技術創新......但投資人真正需要的是一個「清楚的開場鉤子(hook)」,這可能是一個驚人的數字、或一個切中痛點的情境問題。
Y Combinator 的 60 秒Pitch開場,會怎麼說?
David 分享其作為YC校友,實務成功經驗應用的簡單 Pitch 架構:
問題(Problem):世界上「缺少」了什麼?痛點在哪裡?
解決方案(Solution):你帶來了什麼「答案」?
市場規模(Market Size):這是一個「足夠大」的機會嗎?
團隊優勢(Team):為什麼你能做到?
成長數據(Traction):有什麼證據顯示這件事正在發生?
必須真正理解,數字比形容詞更有力量。一句「20 萬用戶」勝過「快速成長」;一句「95% 的飼主每年至少有一次寵物寄宿消費」比「歐美國際市場潛力龐大」更能打動人心。
輔導多年,我們常見的新創缺失有......
Pitch 不是背稿,而是經過反覆打磨、調整到在睡夢中都能自然說出來,因此「必須是你能最舒服講出來的故事」,五大部分缺一不可,常見問題如:
→ 鉤子很強,能點出很有力的問題,但缺乏團隊背景說明
這讓故事缺乏足夠的信任感。
→ 有足夠的數據佐證,但沒有說明市場規模
這是很常犯的錯誤,必須了解「投資人最在意的是它能賺到多少」,並不會專注在一時小利,而會關注「市場潛力夠不夠大」。
→ 有完整的商業模式,卻缺少情感連結
Pitch之所以比冷冰冰的簡報資料「有效」,就是因為人類重視的不只是邏輯,還包括情感,除了產品的故事本身,也可以說是你展示出的人格、思維。
募資之外的長跑心態
David 最後提醒我們:
創業是「長跑」。 YC 加速計畫只是三個月,Demo Day只是活動本身,但創業往往需要 5–15 年。
你會聽到無數個 No。 每個拒絕都是一個「數據點」,不代表要馬上改變方向,但必須學會吸收、調整、再出發。
創辦人的可信度來自於「執行力」。 投資人要看到的是「這趟旅程已經啟動,歡迎加入」,而不是停在原地的空想。
別把一次 Pitch 、一場活動、一輪募資視為「最終目標」,而是「長跑中的一個節點」,這也是我們舉辦美東加速計畫長期支持新創成長的核心之一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