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U能保護我嗎?搞懂非正式協議的風險與法律效力解析──別怕簽MOU也別迷信MOU!
- L L
- 4月1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談合作、找資源、跑專案,你是不是也常聽到對方說:「我們可以先簽個 MOU」?這時候你可能會想問:「這樣真的算數嗎?萬一對方不履行,MOU能拿來告人嗎?」
MOU(Memorandum of Understanding),中文譯為合作備忘錄或意向書,是新創圈、B2B 合作、政府補助專案中經常出現的「開場白文件」。
它到底算不算合約?有沒有法律效力?會不會簽了等於沒簽?
本篇文章從法律實務、商務操作、常見誤區三個角度,拆解 MOU 的真實作用與風險,讓你下次簽字時不再心慌。
本文章節
MOU是什麼?法律上的「灰色地帶文件」
MOU有法律效力嗎?關鍵在於「寫了什麼」與「雙方怎麼做」
這些條款「雖在MOU裡」,卻很可能具有法律效力!
案例:MOU也可能變成官司關鍵
什麼情況下「不要只簽MOU」?
MOU的正確使用時機?
結語:MOU不是保護傘,但能當作合作開端

MOU是什麼?法律上的「灰色地帶文件」
合作備忘錄(MOU)是一種「雙方對合作有初步共識」的書面文件,通常用於合作初期,記錄各方對於合作方向、目標、角色分工的理解與預期。
✅ 特點: 非正式(non-binding):大多數情況下,MOU 不具法律強制力。它是表達合作意向,而非具體義務,是未來簽署正式合約前的過渡或鋪路文件。
但這也代表:MOU 的法律效力不是絕對沒有,而是視內容而定。
MOU有法律效力嗎?關鍵在於「寫了什麼」與「雙方怎麼做」
法律上,會從以下兩個面向評估一份 MOU 是否具備契約效力:
1️⃣ 條文內容是否足夠明確、具體
如果 MOU 寫得非常詳細,例如:包括合作金額、交付時間、違約責任等條款,法院可能會認定該 MOU 為具約束力的合約。
舉例來說,如果一份 MOU 條文明確載明:「雙方同意於2025年6月1日前完成A產品原型開發,並由乙方支付新台幣500萬元研發費用。」這樣的語句即可能被視為具契約性質。
2️⃣ 雙方是否已根據MOU實際行動
即使文件中,沒有明說具法律效力,但若雙方已開始實際履行合作,例如資金撥付、技術交流或對外公開發布,法律上也可能認定雙方已經建立某種法律關係。
這些條款「雖在MOU裡」,卻很可能具有法律效力!
以為「MOU沒效力所以都沒關係」?
事實上,有些條款即使寫在非正式文件中,依然具有法律強制力:
條款類型 | 效力說明 |
保密條款(Confidentiality) | 通常具約束力,可單獨成立法律責任 |
排他性條款(Exclusivity) | 若載明期限與合作對象,可能構成違約依據 |
知識產權歸屬(IP Ownership) | 一旦發生創作行為,即可能構成財產權爭議 |
爭端解決與適用法律條款 | 法院往往會依該約定判定訴訟地點與適用法 |
📌 小提醒: 如果你在MOU中使用明確字眼如 “shall”、“agree to” 等,也會提高條款被認定為具約束力的可能性。
案例:MOU也可能變成官司關鍵
案例一:美國 Startup 與製造商MOU糾紛
一間美國新創與東南亞製造商簽署 MOU,雙方口頭約定產品獨家代理,但未簽正式合約。
製造商後來另與他人合作,新創提出訴訟。
法院依據MOU中的排他性條款與雙方信件往來,認定製造商違反「誠信原則」,要求其賠償損失。
案例二:台灣技術轉移MOU爭議
臺灣一間醫材新創與醫院簽署MOU開發臨床試驗技術,但未約定技術歸屬。
後來雙方關係生變,醫院將技術與他廠合作。
新創雖提訴訟,但因MOU未清楚寫明IP歸屬,最終敗訴。
什麼情況下「不要只簽MOU」?
高風險情境 | 建議行動 |
合作涉及金錢往來、技術授權 | 簽正式合約或補簽技術合作協議 |
要求你先交出原始資料或商業機密 | 先簽 NDA(保密協議) |
對方要求排他合作、禁與競業洽談 | 務必確認條款期限與退出機制 |
合作涉及跨國資源、法律適用不明 | 邀請法律顧問或簽補充契約條款 |
📌 應該視情況搭配 NDA、合作協議或法律意見書,以確保權益。
MOU的正確使用時機?
✅ 建議使用時機
雙方初次接觸,尚未確認詳細合作細節
需要先確認合作意向,以利內部審核(如董事會或補助機構)
與政府、學研機構建立戰略合作的「門票型」文件
參展、提案或對外新聞稿使用的合作意象展現
✅ 實務技巧
標註:「除保密與爭端條款外,本文件不具法律拘束力」
搭配附件:將具體內容如資源、期程、預期成果放入附錄,減少法律風險
優先保護自己:針對保密性、知識產權等條款請律師協助草擬
結語:MOU不是保護傘,但能當作合作開端
合作備忘錄不是萬靈丹,但也不是廢紙一張。它像是一個信號:我們雙方都願意往合作方向努力,但真正的保障,來自你是否懂得判斷情境、善用工具、補齊條款。
所以,下次簽MOU前請自問三件事:
這份文件是否只是一個合作意象?
有哪些條款其實應該有法律效力?
我是否需要搭配其他法律工具(如 NDA、技術合約)?
別怕簽MOU,也別迷信MOU,真正保護你的,是你的專業判斷與準備。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