top of page
作家相片L L

In-Stock Rate vs Fill Rate:零售、電商、B2B 提升供應鏈效率及滿意度的指標

在全球化與高競爭的市場環境中,企業面臨的挑戰不僅是滿足客戶需求,而是如何穩定供應、精準補貨,並持續優化供應鏈整體的運作效率。


無論是零售、電商、製造業或物流業,都必須面對「庫存狀況」與「訂單滿足度」的課題,因此In-Stock Rate(庫存可用率)與 Fill Rate(訂單滿足率)二大指標便顯得格外重要!


本文章節

In-Stock Rate 與 Fill Rate 的定義與概念

In-Stock Rate vs Fill Rate

為什麼它們很重要?有哪些功能與用途?

現行主要應用場景

In-Stock Rate 不只影響顧客滿意度,還會衝擊哪些層面?

思維鏈分析

提升 In-Stock Rate 的策略





In-Stock Rate (ISR) vs Fill Rate
什麼是 In-Stock Rate (ISR)?

定義

In-Stock Rate,「庫存可用率」或「可用庫存比例」,在特定期間或特定訂單需求量下,有多少比例的需求可直接由現有庫存滿足。


計算方法

假設一家電商在當日接到 100 個顧客訂單(需求量為 100 件產品),而當下倉庫中有 95 件能即刻出貨,ISR為 95% ,代表95%需求能被現有庫存滿足,剩餘 5% 因缺貨無法立即滿足。


在實務中,In-Stock Rate 是衡量庫存管理與採購計畫是否妥善的指標,同時代表供應鏈的「即戰力」:反映企業能否在適時、適地提供客戶所需商品。


什麼是 Fill Rate?

定義

Fill Rate,「訂單滿足率」或「訂單履行率」,在收到訂單後,有多少比例的訂單行項(order lines)或訂購量能在承諾的交期內完全滿足。


計算方法

一家文具供應商在一筆訂單中接到顧客要求 100 支原子筆,在約定的交貨期內,若成功出貨 100 支,則 Fill Rate 為 100%;倘若只出貨 90 支,其 Fill Rate 則為 90%。


In-Stock Rate vs Fill Rate

計算概念

分為「數量基礎」或「行項基礎」:

  • In-Stock Rate是數量基礎,以實際出貨量/需求量計算。

  • Fill Rate是行項基礎,以訂單中各個品項是否全數供應為標準。


評估層面

  • In-Stock Rate 側重「現有庫存能否立即滿足需求」,是當下庫存配置問題,即在不考慮額外補貨情況下,現有庫存能滿足多少需求。

  • Fill Rate 側重「訂單能否在期限內完整履行」,考驗整體供應鏈履約能力,著眼於在約定交期內實際能出貨多少比例。


影響因素

  • In-Stock Rate 受庫存決策、補貨週期、供應商交期可靠度影響。

  • Fill Rate 受到生產速度、物流配送能力、供應商合作關係、逆向物流與售後處理效率影響。


資訊價值

  • In-Stock Rate 能即時反映庫存健康度,提示採購人員或倉庫管理人員是否該補貨。

  • Fill Rate 提供更全面的衡量標準,從訂單下達到最終交付的整個流程都納入考量。




實例解析:功能及應用場景
為什麼很重要?

根據 Gartner 報告,優化 Fill Rate 與 In-Stock Rate 能降低 10% 以上供應鏈營運成本,並縮短 15% 交貨週期時間。


此外,McKinsey 麥肯錫研究顯示,電商客戶對快速出貨的期待度逐年升高,若企業能維持高於 90% 的 In-Stock Rate 與 Fill Rate,就能大幅降低訂單取消率,並提升顧客的回購意願。


功能及用途

優化客戶體驗

持續維持高% In-Stock Rate 與 Fill Rate:

高 In-Stock Rate 表示:消費者下單後,有高機率獲得立即供應產品;

高 Fill Rate 則代表客戶能在約定時間內拿到全數商品,避免延遲或部份缺貨。


品牌信任度與市佔率提升

高水準的訂單履約能力(Fill Rate)與完善的庫存狀態(In-Stock Rate),是企業內部效能的指標,也是外部市場的決勝點,當顧客認同品牌的供貨穩定度與可靠性時,品牌聲譽便會提升,帶動市佔率上升。


提升供應鏈彈性、運作效率並降低成本

高% In-Stock Rate 與 Fill Rate 代表訂單完成度高、客戶滿意度提升,亦能縮短交貨週期,降低加急運輸成本。此外,穩定的庫存可用性讓企業能從容面對季節性波動或突發性需求增加。


反之若 In-Stock Rate 偏低,可能頻繁面臨缺貨問題,導致緊急補貨產生更高運輸成本。

若 Fill Rate 偏低,表示供應鏈某些環節阻塞,可能必須使用加急運送、臨時採購或額外的庫存空間,使整體成本上升。


現行主要應用場景

零售業與電商

  • In-Stock Rate 代表消費者當下訂單需求的即時滿足度,顯示平台能馬上出貨的比例,以此判斷是否需緊急補貨或重新分配庫存。

  • Fill Rate 反映了供應商在交期內完成訂單的能力。


製造業生產排程

在生產線上,Fill Rate 表示生產計畫的合理性與供應商的配合度。

  • Fill Rate 表示多數訂單行項能在期限內完全交付,顯示生產線與物料供應、物流運輸協調有序。

  • In-Stock Rate 則可用來評估原料庫存是否充足,以免因為原料短缺影響生產進度。


B2B 供應商與經銷商

  • Fill Rate 可作為經銷商衡量上游供應商履行承諾的關鍵指標,協助挑選穩定的合作夥伴。

  • In-Stock Rate 則便於經銷商了解何時需要提前下補貨單,以免面對客戶急單時供貨不足。


科技時代的發展方向

結合大數據與雲端系統,提升預測準確度

現行企業多透過 ERP(企業資源規劃系統)、WMS(倉儲管理系統)、SCM(供應鏈管理系統)等數位工具來整合分析歷史銷量、季節性需求變化、行銷活動成效、供應商交期紀錄等資訊。


結合大數據分析與機器學習模型,針對In-Stock Rate 與 Fill Rate進行優化,可以提升預測準確度 。


軟體工程與自動化系統應用

經由軟體工程師建立自動化補貨算法(Replenishment Algorithms),系統會根據實際訂單成長趨勢、自動下單點(Reorder Point)、安全庫存(Safety Stock)水平,動態調整補貨時機與數量。


比如透過 Python + SQL 整合庫存資料、訂單紀錄及供應商交期表,建立一套自動預測模型,每日執行 Crontab 作業(例行性工作排程),自動計算次日所需安全庫存量,將 In-Stock Rate 維持在企業設定標準(如 97%)以上。




In-Stock Rate 不只影響顧客滿意度,還會衝擊哪些層面?

當企業 In-Stock Rate 偏低,直覺上會認為客戶滿意度會受到影響:消費者訂不到所需商品、交期延誤、購買體驗降低等。


然而,In-Stock Rate 所帶來的影響不僅止於顧客端,還會延伸至內部團隊、成本結構、品牌聲譽與未來發展策略。


思維鏈分析

顧客滿意度下降 → 信任度流失

缺貨降低顧客購買體驗,顧客可能轉向競爭對手,削弱品牌市場信任度。


訂單流失與營收縮減 → 毛利受損

無法滿足訂單需求,造成訂單取消、減少,營收下滑,固定成本不變,最終毛利率下降。


緊急補貨與生產排程混亂 → 成本上升

為彌補缺貨而採用加急手段(空運、緊急訂購、加班),額外成本增至原本的20%~30%。


資源配置不當 → 削弱長期發展

管理層持續聚焦短期缺貨問題,長期投資(新產品、行銷、數據分析、流程優化)受阻,創新與競爭力下降。


供應鏈信任關係弱化 → 供應商受控性降低

缺乏穩定預測及補貨規劃,供應商對企業的信任度降,可能提高價格或優先供貨給他人,供應選擇空間縮小。


提升 In-Stock Rate 的策略

精準的需求預測(Demand Forecasting)

  • 使用歷史數據模型:透過分析歷年銷售紀錄、季節性變化、行銷活動影響,預測未來需求量。

  • 多維度數據整合:將天氣預報、節慶假期、社群媒體趨勢、消費者搜索關鍵字納入預測模型,以提升預測準確度。

  • 降低需求預測誤差:將MAPE(平均絕對百分比誤差)控制在 10% 以下,有助於 In-Stock Rate 提升 3%~5%。


動態補貨策略(Dynamic Replenishment)

  • 自動化補貨系統:搭建自動化補貨計算程式,每天從 ERP、WMS 系統中抓取現有庫存、在途訂單、銷售預估並自動計算下單點。

  • 安全庫存制定:根據供應商交期變異與歷史缺貨頻率,合理設定安全庫存(水位可考慮在平均日需求的 2~3 倍標準差的水平),確保補貨時間差造成的庫存短缺最小化。


優化供應商管理(Supplier Management)

  • 評估供應商交期表現:統計各供應商的平均交期、交期穩定度(交期準時率 %)、品質合格率等指標,篩選出穩定可靠的供應商。

  • 多元化供應來源:尋找備用供應商,降低單一供應商失誤帶來的風險。


加強倉儲管理與庫存周轉率(Inventory Turnover)

  • 倉庫布局優化:透過 WMS 系統紀錄產品出入庫頻率,將高周轉品項放置於易於存取的區域,縮短取貨時間並提高出貨效率。

  • 庫存評估與動態清點:定期執行庫存盤點,利用電腦視覺或電子標籤(RFID)降低盤點人力,提高盤點正確率,避免「帳面」與「實體」不符所造成的虛假 In-Stock Rate。


資訊透明化與跨部門溝通

  • 實時報表與儀表板:以 BI 工具建立 In-Stock Rate、Fill Rate 的即時儀表板,讓採購、倉儲、行銷、客服等部門能同時了解狀況,及時溝通協調。

  • 建立統一的KPI考核標準:將 In-Stock Rate、Fill Rate 納入績效指標,激勵團隊成員主動改善,並在定期會議中檢討與優化策略。



Comments
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