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連假也能獨自升級:3個Netflix紀錄片給創業家的靈感、產品概念與人性思維
- L L
- 4月2日
- 讀畢需時 4 分鐘
當大家在連假打開 Netflix 放鬆的時候,創業家可以藉機「升級腦袋」?
這不是指去進修上課,而是透過輕鬆的方式,適度「切換頻道」,讓自己從他人的故事中獲得靈感與反思,提煉出創業思維,這是即使在連假期間也能養分滿滿的充電方式。
這次我們精選三部紀錄片,橫跨社群媒體、產品創新、創業決策與個人成長,不僅好看,還能讓你在放鬆之餘,打開創業家的深度思考。
本文章節
🎬 《The Social Dilemma 智能社會:進退兩難》
主題:演算法設計、人性操控、產品倫理、行銷操盤思維
創業家的反思
🎬《Inside Bill’s Brain: Decoding Bill Gates 蓋茲之道:疑難解法》
主題:創業家學習力、問題解構、長期思維與決策管理
創業家的反思
🎬 《Print the Legend 3D列印傳奇》
主題:產品導向 vs 市場導向、新創成長痛、創辦人決策壓力
創業家的反思

主題:演算法設計、人性操控、產品倫理、行銷操盤思維
精華觀念整理
🔍 演算法 ≠ 中立工具,而是價值觀的編碼
演算法背後的設計,是基於「延長使用時間、增加互動率」這樣的KPI進行優化。也就是說,它引導的是注意力經濟(attention economy),而非價值交換。
🔍 社群平台的商業模式 = 售賣用戶行為預測模型(predictive behavior)
經典名言:「如果商品免費,那你就不是消費者,而是『商品』。」
創業家若使用廣告工具行銷,須理解這是以「注意力經濟」為基礎的商業邏輯。
🔍 產品成癮設計(addiction by design)是如何養成的?
設計「無限滾動頁」、「紅點通知」、「即時推播」等介面,刻意讓用戶難以中斷行為。
這對做APP或平台的新創非常關鍵——你的產品,是服務使用者,還是操控他?
💡 創業家的反思
你在設計的產品,是刻意強化使用習慣,還是提供真正價值?
當我們做廣告投放或行銷操作,是否應建立長期信任,而非短期點擊?
主題:創業家學習力、問題解構、長期思維與決策管理
精華觀念整理
🔍 比爾蓋茲的大腦不是「快」,而是「深」
每天閱讀大量深度資料,建立知識圖譜。
面對問題時,反覆從多角度拆解。
例如:處理非洲污水問題時,從環境、財政、工程、社會接受度等全面評估。
🔍 問題導向思維(problem-first thinking)
不問「什麼技術可以賣錢」,而是問:「目前最迫切需要解決的是什麼問題?」,再回推可行方案。這與許多新創一開始「從產品出發」明顯不同。
🔍 決策模組化:建立系統而非情緒反應
強調「資料為基、信任團隊、迭代修正」。
他的創業邏輯是:理性拆解問題 → 評估風險與成本 → 執行 → 優化,而非一時的靈感衝動。
💡 創業家的反思
你是否真的在解決用戶「最痛」的問題?
你的學習機制是否夠強?還是被日常瑣事推著走?
有沒有建立屬於自己的「問題拆解架構」?
主題:產品導向 vs 市場導向、新創成長痛、創辦人決策壓力
精華觀念整理
🔍 理想與現實的拉扯:產品願景 vs 投資人期望
MakerBot 創辦人最初是技術理想主義者,提倡開源、社群共享。但公司成長後,為了規模化與資金需求,逐漸改走封閉商業模式,導致早期用戶群反彈,團隊分裂。
🔍 Founder Dilemma:你創的是公司還是文化?
成長過程中,創辦人必須不斷做出選擇——
要快還是要對?
要控制還是要授權?
這部片清楚展示創業不是寫PPT,而是做一次又一次「代價高昂的選擇」。
🔍 早期產品不等於商業產品
Formlabs 的例子告訴我們:技術可行≠市場接受。
從 Kickstarter 開始的他們,必須不斷調整產品定位、成本與製造能力。
💡 創業家的反思
你願意為理想犧牲多少?你的底線在哪?
團隊成長後,文化還是原來那套嗎?
MVP(最小可行性產品)推出後,你是否有商業驗證的機制?
結語:創業是長跑,而假期是中途的補給站
這三部紀錄片沒有直接教你「怎麼創業」,卻揭開了創業家必經的心路歷程、決策困境與價值抉擇。在這四天假期,不如放下文件、遠離報告,讓這些影片帶你走進更廣闊的思維視野。
Comentarios