創業推出新產品前,設定明確的「用戶成長率」及「顧客忠誠度」指標非常重要,利用數據驅動決策,才能真正了解你的產品好壞、行銷預算配置是否用在對的地方!
尤其是消費型新創,設定合適的指標,能讓公司在早期階段就建立起穩定的成長基礎。本篇整理 Y Combinator:《Consumer Startup Metrics | Startup School》創業先進的成長策略。
本文章節
消費型新創的成長指標是「用戶數成長」 有機增長 vs 付費增長 病毒性行銷與網絡效應的協同作用 付費推薦計劃的優勢與風險 單位經濟學的關鍵性 用戶留存率的挑戰 淨推薦值(NPS)作為評估指標
主題1:消費型新創的成長指標是「用戶數成長」
"growth headline user growth is the most obvious metric that a lot of people track..."
「用戶數成長」是早期關鍵
這是消費型公司最常用來衡量成長的指標之一,因為對於消費型新創來說,營收在早期還無法顯現,需要先累積一定的用戶基數。也就是說,消費型新創初期的重點應在增長用戶基礎。
用戶增長率的成長標準 (每月增長):
15% - 良好。在此基準下,通常可以讓新創在一年內擴大約5倍的用戶基數。
10% - 普通。算是可以接受的一般標準。
< 5% - 難以在市場中達到突破性成功。
有機增長 vs 付費增長
"organic growth is really anything you don't pay for..."
付費增長 (Paid Growth):運用行銷預算進行推廣帶來的用戶增長。
有機增長 (Organic Growth):不需額外付費、利用免錢手法或自然帶來的用戶增長。
很多消費型新創會優先專注在「有機增長」以減少行銷成本,透過「病毒性傳播」與「網絡效應」這兩個方式來吸引新用戶 (下文說明)。
主題2:病毒性行銷與網絡效應的協同作用
"virality is the idea that one user using your product introduces it to other users somehow..."
病毒性行銷 (Virality)
用戶在使用產品時,透過某些操作或成就,自然而然地向他人展示產品,進一步介紹給其他用戶的概念。也就是說,藉由用戶的使用行為能吸引其他用戶加入,達到自然的傳播效果。
例如,Facebook早期透過上傳照片並標記朋友的功能,讓用戶在分享照片的同時,激發了新的用戶註冊。
網絡效應 (Network Effect)
產品隨著用戶數量增多而變得更有價值。例如,在通訊軟體中,用戶越多,其他人加入的動力越大。
例如,Wordle這款遊戲鼓勵玩家在社群媒體分享自己的遊戲表現分數,藉此吸引更多人參與;越多人成為玩家,這款遊戲就顯得越有價值、可玩性,吸引更多玩家加入,形成正向循環。
Bonus:如何在產品中融入病毒性行銷與網絡效應?
病毒性行銷:找到用戶樂於分享的「驕傲時刻」,如遊戲通關成績、成就解鎖等,並考慮UI/UX,設計方便使用的分享功能。
網絡效應:思考如何將產品設計成「多人模式」,讓用戶之間能夠互相連結或共同完成某些操作,以此擴大網絡效應。
主題3:付費推薦計劃的優勢與風險
"paid referral schemes are a sort of interesting blend..."
付費推薦計劃 (Paid Referral Schemes)
「花錢吸引新用戶」是很好用的手段,透過「提供雙向獎勵」(如介紹人與新用戶各獲得5美元),刺激現有用戶推薦朋友加入。
不過,若過於依賴付費推薦計劃,可能面臨「蠶食效應」及「詐欺行為」的風險,例如用戶設法濫用推薦計劃,利用假帳號獲得多重獎勵。
主題4:單位經濟學的關鍵性
"unit economics is the idea that you can measure on a per customer level how much revenue they generate minus the variable or incremental cost..."
單位經濟學(Unit Economics)
在每個顧客層級上,計算「收入 - 變動成本(如客服費用、卡片寄送費用)」的概念,可以了解每位用戶的盈虧狀況,評估不同用戶群的盈利能力,幫助企業優化產品或市場行銷策略。
例如,某些用戶僅在假期中消費,每位顧客的營收約為50美元,還要扣除顧客服務費、交易手續費等變動成本。公司可以依據此數據來調整行銷預算分配,投資預算在更具盈利潛力的用戶群。
Bonus:變動成本(Variable Cost)
隨著公司產品或服務銷售量的增加而成比例增長的成本,與生產數量或銷售量直接相關,例如交易費用、客服費用。
主題5:用戶留存率的挑戰
"it’s often a little harder especially when they’re not a subscriber..."
在探討產品的用戶留存率時,非訂閱制的消費型產品,如 Airbnb (活躍用戶可能每半年才使用一次) 或 Facebook (定義每日使用者為活躍用戶),難以判斷用戶是否持續活躍。
如何找出有效的用戶留存率數據?
因此,必須找到合適的「魔力時刻」(Magic Moment),即預測「用戶使用產品的某一關鍵行為,能帶來長期留存」,根據這些「成功用戶」的行為來設定合適的使用頻率指標,
例如,Facebook發現,若新用戶在10天內加到7位朋友,留存率顯著增加,這就是該用戶群組的Magic Moment。
主題6:淨推薦值(NPS)作為評估指標
"net promoter score will jump around wildly..."
淨推薦值(NPS)
衡量顧客忠誠度的指標,分數越高代表顧客越有可能推薦該品牌,也就是說「高NPS能提升品牌競爭力」,幫助企業判斷是否持續提供高價值服務,並吸引更多用戶。
舉例來說,特斯拉 (Tesla)的NPS高達96%,許多新客都是因為忠誠顧客的推薦而來,顯示出高NPS對消費型公司來說是非常強大的優勢。
計算方式
「推廣者」(評分9-10)
「批評者」(評分0-6)
NPS = 「推廣者」 -「批評者」x 100%
一般來說,優秀的新創NPS應該達到 +50% 以上。
記得應保持一致的測量方式,以確保數據的準確性。
Comments